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信息

“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及其专业名词术语研讨会”在临淄召开

时间:2019年09月11日 来源:中国钱币学会

  9月10日至11日,“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及其专业名词术语”研讨会在山东临淄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钱币学会、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相关专家及工作人员6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钱币学会秘书处处长杨君主持。

  上午九时,研讨会开幕。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周卫荣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白云翔研究员、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刘健副行长及淄博市、临淄区政府领导作开幕讲话和致辞,热烈欢迎全国各省市的专家和代表们来临淄参会。

  周卫荣馆长指出,首先,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铸钱工艺,原因在于其内涵丰富、意义重大。铸钱是中国古代持续时间最长、实践量最大的铸造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紧密相关。铸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重要技术发明,如叠铸工艺、翻砂工艺等,也正是通过铸钱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自青铜时代以降发展起来的发达的传统范铸技术传递给了现代世界、迈入工业化生产时代。其次,近年来,钱币界和考古界在铸钱工艺、钱币遗址遗存研究等方面都有许多新成果,但彼此了解不多、认识不够,鉴于此,钱币学会与考古学会共同发起举办了此次会议,目的是要促进互联互通,进一步推进铸钱工艺的深入研究,在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更好地发挥文博行业的独特作用。最后,周馆长指出,此次研讨会之所以选择在临淄召开,是因为临淄作为齐国故都,不仅历史底蕴深厚、铸造遗存丰富,还有不少热心的研究者、爱好者以及关心和支持这一事业的领导和同仁。

  白云翔研究员指出,第一,此次研讨会是钱币学界一次非常有特色、有科学意义的会议。古代钱币铸造技术研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钱币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然而在名词术语不统一、不规范、不科学的情况下,很难引导学科健康发展,希望可以通过这次会议,在铸钱工艺的名词术语方面取得一定的共识。第二,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委会与钱币学会合办此次研讨会的原因,在于当今学术界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是大势所趋,希望可以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推进战国秦汉考古与古代钱币铸造工艺技术研究的融合。第三,这是服务于当地文化建设事业的一次重要会议,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空前高涨的背景下,我们选择在古城临淄召开此次研讨会,挖掘和阐释古代钱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讲好背后的故事,以期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文物活起来”这一伟大的文化任务做出自己的贡献。

  会议邀请周卫荣馆长做主旨发言。周馆长在题为“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发展概况与技术成就”的报告中,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铸钱工艺从块范到叠铸再到翻砂的三个发展阶段,总结了其演进方向一是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二是尽可能保持钱币重量和成色的一致性,并在讲述过程中厘清了相关名词术语。明确表示叠铸是西汉铸钱业的一项重大技术发明,其产生背景是西汉“听民放铸”政策的推行;而另一重大发明“翻砂”工艺在铸钱业上的应用可追溯至北朝时期。周馆长强调,铸钱业把我们几千年发展起来发达的范铸技术传递给了现代世界,是不可轻视的。

  专题发言是本次研讨会的主要学术交流环节,研讨会邀请了19篇论文的作者,分“铸钱术语与铸钱遗址”、“钱范与铸造工艺”、“明清及现当代铸钱工艺”等专题板块进行了发言,并分别邀请相关专家做主持和点评。19位报告人均以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形式,将各自的研究成果向与会代表进行了汇报宣讲,开阔了大家的视野,启发了代表们的思考。

  周馆长做了会议综述和总结。他表示,此次研讨会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为钱币界与考古界互融互通提供了机会与平台。会议推动了我们对钱范与铸钱工艺的研究,在古代铸钱术语的拟定和规范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为进一步促进钱币学会和考古学会的交流,周馆长号召与会代表积极参与中国钱币学会学术沙龙活动,开展更为深入的探讨。最后,周馆长对考古文博界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感谢,对承办此次会议的山东省钱币学会、淄博市钱币学会的倾心付出致以诚挚的谢意。

  会后,周馆长根据会议代表们的期望,牵头召开了一次学术圆桌会议,作为新一期中国钱币学会的学术沙龙活动。部分与会专家和学者参与了座谈,就白天宣讲的热点问题开展了进一步的讨论。返程前,与会代表参观了齐文化博物馆的“中国古代钱范精品展”,从实物角度,进一步深化了对古代铸钱工艺的直观认识。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