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信息

钱博讲堂(总第15期)讲座纪要——“李约瑟及其知识遗产”

时间:2019年05月08日 来源:钱币博物馆

  2019年5月7日下午,应中国钱币博物馆周卫荣馆长邀请,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教授,在中国钱币博物馆作了“李约瑟及其知识遗产”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中国钱币博物馆“钱博讲堂”2019年第2讲(总第15讲),由周卫荣馆长主持、高聪明副馆长点评。梅建军教授的讲座受到钱币、科技史及相关领域从业者与研究爱好者的积极关注,50余位听众现场聆听了讲座。讲座开始前,周卫荣馆长首先对梅建军教授表示感谢,接着对梅建军教授的学术背景、工作经历与学术成就作了简要介绍。

  讲座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李约瑟的生平与《中国科学与文明》项目。李约瑟从生物化学向科技史领域的转变,在抗战时期亲自到中国考察,并规划写作《中国科学与文明》,涉及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知识文化的很多方面。2、李约瑟的知识遗产。李约瑟知识遗产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其所体现的研究范式尽管招致了持续不断的批评和质疑,包括来自参与写作的专家学者的意见,但也开始出现一些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已有学者开始注意到李约瑟的研究主张中含有其独到的伦理诉求;“李约瑟难题”所展现的研究视野与“长时段、大历史”的视角有相通之处;李约瑟对非西方文明在世界历史中重要性的肯定,也与现在对文化多样性和全球史的重视相吻合。李约瑟对中国科学与文明的关注与分析,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展开的,这体现在他的分类体系中。但他的分析并不局限在科学和技术上,他关注的还有科学和技术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这一切构成了文明。3、科技史的研究体现了比较文明史和整体文明观的视角。中国从事具体科技史研究的学者早已不为“发明优先权”的研究观念所困,梳理中国科技发展的自身脉络,从文化传统、文化遗产的角度入手,更能找到研究工作的现代意义。李约瑟在此提供的是一种整体的观念,是一种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关注。他的“百川归海”的思想不仅是对历史的观察和总结,也是他对人类未来文明的一种预测。他坚信,人类的文明必将融合归一。我们以前可能认为他所言仅仅只是科学发展本身,但仔细思考他的思想脉络,我们会意识到他所言更多还是人类文明的整体趋势。他的眼光无疑是超前,他的书以《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名之,但人们谈论更多只是科学,而低估了他对文明发展的看法。4、李约瑟研究所的过去、现状与未来。介绍了李约瑟研究所的建制和发展情况,继续出版《中国科学与文明》的其余部分,一些新的科技史研究专题的开展和学术交流、出版工作。

  梅建军教授的讲座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引起了对科技史学科本身与科学技术、文化与社会关系的深入讨论,这些研究主题,不仅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还有现实价值,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对人类发展的贡献,拓宽我们看待社会问题的更多视角。最后,梅建军教授还详细介绍了李约瑟研究所目前提供的奖学金项目,为有志于从事中国科技史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学生、学者提供了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