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信息

纪要 ▏从中国纸币的历史实践看货币形式的选择:从北宋交子到央行数字货币

时间:2017年12月11日 来源:钱币博物馆

  2017年11月23下午,应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周卫荣邀请,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何平教授在中国钱币博物馆做了以“从中国纸币的历史实践看货币形式的选择:从北宋交子到央行数字货币”为题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钱博讲堂2017年第4讲,由中国钱币博物馆《中国钱币》杂志主编高聪明研究员主持,中国钱币博物馆干部职工、高校金融专业学生、钱币爱好者等60余人到场聆听了讲座。讲座开始前,高聪明研究员首先对何平教授莅临中国钱币博物馆做学术讲座表示感谢,接着对何平教授的学术背景作了介绍,并指出何平教授在我国古代财政金融问题及其文献研究领域中始终坚持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宽广的学术视野加以考察,有自己的学术建树和学术观点。何平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主要报告了四方面内容。首先,他阐述了北宋“交子”的演变过程,认为民间交子是以区域(行业)共同体维持的信用货币,官办交子是从地区性的信用货币到国家纸币,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北宋交子运行良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是基于熟人社会共同体而形成的信用货币,经济关系明确;而且处在当时一种以茶业为主的特定的产业关系中。其次,何平教授认为南宋时期地域性的纸币发行与军事结合在一起,没有准备金是常态。会子的性质是有限法偿纸币,因为收税是“钱会中半”,使得人们信任会子,会子发行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政府手中。第三,何平教授指出,元代是中国货币历史上从铜钱转化为白银的分水岭,元朝的普遍纸币制度,实质是从国家信用货币到国家纸币,通过排除流通领域白银和铜钱的存在,建立纸币惟一流通制度。第四,何平教授认为,明代的大明通行宝钞是彻底的国家纸币实验,其是一种无发行准备、无发行限额、无兑换安排的“三无”纸币,因为政府以实物形式征收各种税收,财政支出用宝钞,并且通过增加税种回收宝钞,从而导致宝钞严重贬值,社会通货膨胀严重。最后,何平教授通过对上述一系列史学材料的分析,总结出三点,一是:在专制集权的封建中国,作为信用货币的纸币只可能存在于基于地域(或行业)共同体的民间社会。二是:一旦具有信用货币性质的纸币超越特定行业和地域维持的民间信用机制,在封建专制体制下,信用所固有的基于时间差形成的信用货币制度的准备金制度就会被扭曲,为封建政府所利用,从而改变信用货币的形制,成为国家纸币。三是:现代意义上的纸币形式的信用货币是有宪法精神的货币形态,它的性质和生命力不是源于在外观是以“纸做的货币”,而是在于维持它价值的制度机制,那就是现代的宪法体制。何平教授还指出,央行数字货币对比特币的经验的汲取,在于货币形式和技术支持上。其优势在于纸币印造成本的节约和安全的改进。在讲座互动环节,听众踊跃提问,就“比特币是不是货币”、“P2P理财产品的安全性”、“美元的供给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手段的区别”等热点问题与何教授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交流。何平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观点独到,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