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信息

第三届中国金融史、货币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时间:2015年09月21日 来源:钱币博物馆

  

       由中国钱币学会和河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史、货币史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6月13日在石家庄召开。来自浙江、广西、甘肃、河北钱币学会以及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并做了交流发言,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王永生在大会上做了讲话。会议由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戴建兵主持。

  王永生副秘书长在讲话中指出,这是中国钱币学会首次与高校合作召开专题研讨会,对加强学会与高校联系,推动钱币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除召开学术研讨会外,中国钱币学会和河北师范大学还计划合作成立“中国钱币学会货币史专业委员会”,并加强“钱币学”的学科建设,利用河北师大已有的考古学、历史学学位授予点,合作招收钱币学、货币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实现“钱币学”正式走入高等院校的夙愿,并因此加强钱币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优秀钱币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9篇,依据内容的不同,分设了钱币学、货币史与金融史两个小组进行研讨。钱币学、货币史小组交流发言论文共计14篇,从西周到近现代,从铜钱到纸币,基本上涵盖了货币史研究的主要领域。其中姚朔民的《也说亢鼎铭——关于西周的交易》,通过对亢鼎铭文的解读,阐述至少在西周中期,社会上交易的方式主要是以物易物,他认为当时贝虽然也被用为中介作价,但是个别现象,还不能视作货币,这对纠正社会上存在的“泛货币化”倾向有重要意义。王永生在《从世界史视野看元代币制的特点及其影响》一文中认为:元朝实行纯纸币制度后废弃了金属货币,其中白银经过“斡脱”商人之手流入了中亚及欧洲,铜钱则输入了日本,伊朗仿元实行纸币,使得纸币及印刷技术传入了欧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杨君的《金朝铜钱货币流通贮藏形态管窥——以出土金朝钱币实物为中心的考辩》通过对金朝钱币窖藏中“钱串”的梳理,找出规律,并据此分析了钱荒和限钱法才是导致金朝钱币窖藏铜钱存世数量巨大的原因。此外,王纪洁还就唐代“飞钱”、李小萍就南宋银铤、周祥就浙江兴业银行纸币做了学术交流。在小组发言中,王永生和周祥作为评议人,还做了言简意赅的点评,成为本次研讨会的一大亮点。

  在金融史小组的研讨中,也涌现出许多视野开阔、立意新颖,颇具启发性的优秀论文,如王小龙的《成败之间:战后苏联新卢布改革与中国金圆券改革比较研究》、万立明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通货膨胀及其成因的再探讨》,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钱币学、货币史研究只有放在金融史的大背景下,才更容易从宏观、整体上认清钱币产生的背景,以及货币发展的规律。这是本次与高等院校合作召开研讨会的另一亮点,对学会今后组织开展专题研讨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